在裝修行業,“模板化設計”似乎成了一種“安全牌”——標準化的戶型方案、千篇一律的裝修風格、流水線式的施工流程……業主的需求被簡化成幾個選項,獨特的“腦洞”往往被貼上“不切實際”的標簽。然而,鴻揚家裝的設計師們卻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:拒絕模板化,傾聽每個業主的“天馬行空”,用專業將“異想天開”變成觸手可及的生活場景。今天,我們邀請鴻揚資深設計師李工,分享他如何將業主的“腦洞”轉化為現實的設計故事。
一、“腦洞”的起點:不是“我要什么”,而是“我為什么想要”
“很多業主第一次溝通時會說‘我想要北歐風’‘我想要開放式廚房’,但這些只是表象。”李工說,“真正的設計,要從挖掘需求背后的動機開始。”
他曾遇到一位業主,堅持要在客廳設計一面“可移動的書墻”,最初被團隊認為“空間利用率低、施工復雜”。但通過深入溝通,李工發現業主的真實需求:夫妻二人都是書蟲,希望孩子從小在書香中成長,同時希望書墻能隨孩子年齡增長靈活調整功能(如幼兒期作為玩具收納+繪本展示區,學齡期作為書桌+書架組合,青少年期作為獨立學習角)。
“當理解了‘可移動書墻’背后是‘陪伴式成長’的需求,設計就有了靈魂。”李工團隊最終采用“模塊化軌道+可拆卸隔板”設計,書墻既能整體滑動調整位置,又能根據孩子身高增減層板,甚至預留了安裝投影幕布的隱藏軌道,滿足家庭影院需求。
二、打破“不可能”:用專業攻克技術難題
業主的“腦洞”常伴隨“不現實”的質疑,但李工認為:“沒有不合理的設計,只有未被解決的技術方案。”
他曾為一位美食博主業主設計“全透明廚房”,業主希望廚房與客廳完全打通,既方便拍攝視頻,又能讓家人互動。但傳統開放式廚房面臨油煙、收納、動線混亂三大難題。
李工的解決方案是:
油煙控制:選用下排式集成灶,吸煙口距離灶臺僅30cm,搭配可升降透明玻璃隔斷(烹飪時降下阻隔油煙,平時升起保持通透);
收納系統:在廚房與客廳交界處設計“隱形收納墻”,柜門采用與墻面同色的啞光材質,關閉時與整體風格融為一體,打開后是分類清晰的廚具、餐具收納區;
動線優化:將冰箱、洗碗機嵌入高柜,操作臺面采用“洗-切-炒”黃金三角布局,減少走動距離;同時,在客廳設置“備餐吧臺”,方便業主拍攝時擺放食材、道具。
“最終效果超出業主預期——廚房成了家庭社交中心,視頻點擊量也因獨特的場景設計翻倍增長。”李工笑道。
三、“腦洞”的延伸:從單一功能到情感共鳴
好的設計不僅滿足功能,更能激發情感共鳴。李工曾為一對退休教師夫妻設計“可生長的花園書房”,業主的“腦洞”是:“希望書房能像花園一樣,隨著四季變化呈現不同風景,同時方便老兩口種花、讀書、招待朋友。”
李工將傳統封閉書房改造成“半開放玻璃房”:
結構:采用鋼結構+雙層中空玻璃,保溫隔熱性能優于普通陽光房;
功能:一側設置可升降書架(升起時作為隔斷,降下時與花園連通),另一側打造“垂直花園”,安裝自動滴灌系統,種植月季、繡球、薄荷等易養護植物;
細節:地面鋪設防腐木地板,搭配可移動藤編桌椅;頂部安裝可調節角度的遮陽簾,避免夏季暴曬;墻面預留插座,方便業主使用電腦、投影儀。
“現在,老兩口每天在書房里讀書、澆花,周末邀請老同事來喝茶聊天。書房不僅是空間,更成了他們退休生活的情感載體。”李工說。
四、拒絕“模板化”的底氣:鴻揚的“設計-施工-售后”全鏈路支撐
將“腦洞”變為現實,僅靠設計師的創意遠遠不夠。李工強調:“鴻揚的‘私人定制’體系,從設計初期就拉通施工、材料、售后團隊,確保每個細節落地。”
例如,在“可移動書墻”項目中,施工團隊需提前預埋軌道、調整墻面平整度;材料部門需篩選承重達標且環保的軌道配件;
“在鴻揚,設計不是‘紙上談兵’,而是‘從腦洞到落地’的全過程管理。”李工總結道。
五、給業主的建議:如何提出有價值的“腦洞”?
用場景代替風格:少說“我要工業風”,多描述“我希望周末能和朋友在客廳喝酒、看電影、玩桌游”;
關注長期需求:考慮家庭結構變化(如孩子成長、老人同住),設計需具備“彈性”;
信任專業,但堅持主張:設計師的經驗能規避風險,但業主的獨特需求是設計的靈魂;
提供參考但不照搬:可以收集喜歡的圖片、視頻,但明確“我喜歡的是這個空間的氛圍,而非完全復制”。
結語:
在鴻揚,沒有“不切實際”的腦洞,只有未被激發的創造力。從“可移動書墻”到“全透明廚房”,從“花園書房”到無數個獨一無二的家,鴻揚設計師用專業證明:真正的定制,是讓每個業主的“異想天開”,都成為生活中最美好的日常。如果你也有一個“腦洞大開”的家,不妨交給鴻揚——讓想象,照進現實。